勇敢做自己
當然也要考慮一下現實層面

將就壞工作 不利心理健康

更新日期:2011/04/16 04:11  

文/柯俊銘

 

您有工作嗎?如果有,對目前的工作條件是否滿意?若覺得繼續待下去很痛苦,還是別勉強自己,早點另謀出路比較好。

 

以往的文獻證實,工作可以讓人覺得生活有目標與價值,且獲得社會的認同,諸多好處有益身心健康的維護。但一份最近發表在國外期刊「職業與環境醫學」的報告卻指出,並非只要有工作就行,將就一份壞工作恐會適得其反。

 

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心理學家Peter Butterworth博士所主持,他針對澳洲政府的全國勞動人口追蹤調查獲得的檔案資料進行分析,目的在探討工作條件對於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為何。

 

這項調查共持續7年,涵蓋的個案共有7155人。參與者除了每年要接受心理健康的評估外,也要填寫一系列和工作有關的問卷,內容主要有4個部分,分別是「工作要求與複雜度」、「工作的安全性」、「薪資待遇」與「工作的自主性」。

 

統計發現,對本身工作各方面都很滿意的佔26.4%,只有單一部分不滿意的佔30.5%,對工作各方面持續都很不滿意的佔5.7%,調查過程中,滿意度有改變的佔21.5%。另外,有3%是始終都沒有工作,12.1%則是只有某幾年失業

 

進一步的分析顯示,有工作者的憂鬱、焦慮指數確實比失業者低,意謂心理比較健康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排除性別、年齡、經濟狀況等干擾因素後,結果發現即使當事人有工作,但自覺工作條件很差者,其心理健康程度竟比失業者還要糟糕,當中以臨時工、服務業最為明顯。

 

比方說,失業者若能找到條件理想的工作,心理健康指數平均上升約3.3分,但若是找到條件很糟的工作,上述量表分數平均退步約5.6分,下滑的程度令人訝異。

 

研究者表示,以往都認為,有工作一定較失業強,但這樣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,關鍵在於這份工作的品質好壞。若工作環境或條件不佳,長期下來,不僅會侵蝕個人的身心健康,其實公司的生產力也會大打折扣。

 

有鑑於此,對於求職者雖然是「先求有再求好」,但為了健康著想,還是先衡量要應徵的工作,自身能力與需求是否適合再說;雇主若能提供好的工作條件,相信有了健康的員工,您就可以看得到績效。

 

(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)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自在鐵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